走进宜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宜兴
【乡村振兴看陶都】——走进陆平村

发布时间:2021/10/19 | 作者: | 文章来源:

提要:

陆平村概况

●《陆平村志》序

●陆平村获得的荣誉

陆平村:红色引领奔小康

陆平村村歌

汉年故里生机勃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平村概况

陆平村位于宜城西9公里,东临新街,西临宜张运河,北离西氿边不到1公里,南面与天目山余脉相连。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104国道、342省道、宁杭高速、宁杭高铁贯穿全村,是宜城直达张渚、溧阳的必经之路。陆平是一代伟人潘汉年的故乡,是无锡革命老区之一,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

现在的陆平行政村是由原来的霞墅、夏姜、林家、陆平四个行政村经过三次合并而成。1998年较小的霞墅村合并到夏姜村; 2000年较小的林家村合并到陆平村; 2006年,夏姜村与陆平村合并命名为陆平村。村党支部、村民委就设在新104国道北侧。

合并后的陆平村占地面积3.68平方公里,下辖11个自然村,41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农户1376户,总人口4033人。大小私营工业企业32家,茶场5家,茶地面积826亩,渔塘面积486亩。有水库1座,总库容1.2万立方米。花木种植面积700多亩,享有“花木村”之美誉。

陆平人杰地灵。著名的有潘氏三杰: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革命家、上海市原副市长潘汉年;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学者潘梓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心理学之父”潘菽。还有著名社会活动家,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傅学文。

陆平遗址众多。有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潘汉年故居;有1927年宜兴农民秋收起义的发源地之一“同乐堂”;有距今7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骆驼墩遗址;有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紫云山华表;还有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春秋时期吴国大夫,谋略家伍子胥逃难路过的“董胥渡”。

陆平物产丰富。有上了国家农业字典,誉满海外,曾远销港澳的“陆林桃”;有深受人们喜爱的庆洪葡萄园(20多亩);有多个弥猴桃园、梨园;还有天然环保的“紫云”品牌茶……

陆平原名“陆林”。民国元年至18年,全县设14乡中就有陆平乡(自此由陆林改为陆平)。民国23年全县设8区、420乡、57镇,其中第一区中有陆平镇。民国36年-1956年陆平为紫云乡乡镇所在地。

昔日的陆林老街曾经是“陆林桃”销售的聚集地,村民以与老街相连的河埠为水路运输的主要码头。狭窄的老街两边开着多家店铺,中间是一条小小的青石路面。变迁后的老街仍是村民买菜购物的聚集地。

解放前,陆平全村2000余亩土地中,18户地主和富农占了1400余亩,80%的贫雇农只能靠租种土地生存。1925年底至1926年春,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潘汉年回到家乡,向乡亲们宣传革命,在陆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1927年,陆平村农民协会成立,全村近200名农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斗土豪劣绅的运动。通过示威游行、农民暴动,农会收回了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的公共财产和田地,并把夺回的财产和山林权交还给贫雇农。陆平村和全国各地一样,历经了社会变革。先后成立了农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

解放后,陆平作为一个小镇,设有供销社1953-19  ,农村信用社合作社19532006年,邮电所1937年 -1978年。常州、无锡班轮船码头—东胥渡,于1991年自行淘汰。

民国前,潘汉年的祖父潘莘华就在潘家祠堂创办了私塾。陆平建校时间19122007年,校址在原潘家祠堂。经过数次校舍改造,先后命名为陆平高小、陆平中小学、陆平小学、潘汉年希望小学(校名由原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题写)。学生最多时有600多人。曾办过高中19751978年;初中19641994年;小学于20078月撤并,幼儿园于20108月撤并。

新世纪,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住房大都是楼房,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每户普遍配置卫生间1-2个。健身场地5处,篮球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图书阅览室2个,老年人活动室3个,手机、电话、使用率达98%。村民外出乘公交车或自驾车。村警务室3人,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陆平村成功引进创办3个私营企业,总投资达到4830多万元,全村的企业后劲投入达5600多万元。2016全村实现工业应税销售近4亿元,全村可分配收入324.9万元,其中稳定性收入126.5万元,可分配支出128.3万元。依托“花木村”的特色,成立了《宜兴市绿林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致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陆平村先后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对全村的道路实施铺浇,铺浇面积达48500多平方米,使全村的所有主干道路,包括各自然村内的村民便道,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入资金106万元,使全村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成立了垃圾清运、河道清理两支队伍,并对村主干道路拓宽绿化,改变了路段狭窄、无绿化的现状。公共厕所、垃圾桶安置、老年活动室、休闲健身场所、医疗服务站、村民书屋等一批公共设施投入使用。

陆平村曾荣获“宜兴市五好党总支部”、“民主法制村”、“村民自治模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无锡市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省幸福村”、“三星级卫生村”、“省卫生村”、“省生态村”、“省村庄绿化示范村”、“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 “无锡市名村”等荣誉。(执笔:傅福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平村志》序

陆平,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曾被命名为无锡市革命老区,宜兴市“红色村落”。是著名“潘氏三杰”的故乡。

昔日陆平,是一个古老的大村,曾是“陆林桃”盛产地,紫云乡乡镇所在地,1927年宜兴农民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陆平村名人辈出,有职业革命家、曾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新华日报》首任社长、哲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潘梓年;心理学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科院学部委员潘菽。除此之外,还出现一大批早期革命人士。如,潘渭年(企之)、潘美年(烈士)、潘星南(烈士)、潘卜年、潘逸耕、潘玉林、潘海良、潘昌年、潘遂初、尹鑑源(尹伍)等,还有在1927年曾参加宜兴秋收暴动的潘品生、钱金大、路宝根、潘富根……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陆平成为红色乡村奠定了坚实根基。

今日陆平,是由原来林家桥、夏姜、霞墅、陆平四个行政村经过三轮合并而成,区域面积8.48平方公里。现有12个自然村,41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农户1376户,总人口4106人。村域面积扩大了,文化内涵也增多了。经村党总支、村民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村曾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无锡市名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20多项荣誉称号。陆平事迹也分别被《宜兴日报》、宜兴电视台、中宣部“学习强国”网站等媒体多次报道。为此,村两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以传承、弘扬陆平红色文化为特色,决定编纂《陆平村志》。

2017年年底,村两委就有编纂《陆平村志》的设想,由于多种原因,一度被搁置。直至20199月,确定编志人员后,才重新正式启动,并把编纂《陆平村志》当作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来抓。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村史村志办领导的精心指导,他们曾2次来村现场培训、指导,6次修订纲目;我们村两委也十分重视,先后召开了6次编纂人员专题会议,编志人员又数次赴阁老厅(市村史村志办公室)请教或听取反馈意见,确保了编志工作高质量地进行。

《陆平村志》聚众人之力,数易其稿,历时两年多时间的编写,终于付印出版。可以说《陆平村志》资料较为完整,内容真实可信。

《陆平村志》维系着特殊的乡愁情结,是我们对家乡印记和回忆的汇集,也是陆平人寻根的桥梁和联络的纽带。我们感到为之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们深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村党总支、村民委的带领下,陆平人一定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用心血和汗水、毅力和智慧,将我们深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值此《陆平村志》问世之际,我们谨向支持、关心本志编纂工作的领导、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直接参与编写的傅福堂、张锡昌、王伙生、黄国新等同志,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党总支书记 、陆平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袁伯军

2021.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平村获得的荣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平村:红色引领奔小康

新街街道陆平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该村是1927年宜兴农民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曾被命名为无锡市革命老区。陆平村近代名人辈出,有著名的潘氏“三杰”:上海市副市长、职业革命家潘汉年;《新华日报》首任社长、哲学家潘梓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心理学家潘菽及传奇女杰、著名社会活动家傅学文。除此之外,还出现一大批早期革命人士,如潘渭年(又名潘企之)、潘美年(烈士)、潘星南(烈士)、潘卜年、潘逸耕、潘玉林、潘海良、潘苍年、尹鑑源(又名尹伍)等,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陆平成为红色乡村奠定了坚实根基。

该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嘱托。利用陆平村红色乡村的独特优势,把红色基因作为促进振兴陆平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把打造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列入党建品牌。带领村民在致富路上奔小康,使全体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得到明显提升。该村曾获“江苏省文明村”“无锡市名村”等2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传承红色光荣传统,成为使命与担当

当你走进陆平村村部,定会感觉一股浓烈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村部前拐弯处有“红色引领”的宣传窗,篮球场与绿化带的连接处有“潘氏三杰”的生平事迹宣传牌,还有古村陆平的遗址古迹显示牌。外墙四周布置的“五兴陆平”等宣传标语也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特色文化的布置,既彰显了陆平是个地道的红色乡村,也助推了陆平人把传承红色传统成为一种使命与担当。

该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主题活动,调动党员群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党员群众近距离地感受到红色基因的熏陶,使之融入各自的精神世界。每月一次村党总支的学习活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参加,确保党员活动的参会率。利用红色教育阵地,促进党性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党员学习活动作为集中开展党内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增强组织生活的仪式感。引导党员群众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化思想自觉为行动自觉。按时完成“阳羡清风、学习强国”每月的在线答题,把教育成效落实到真抓实干、做事创业上。

潘汉年故居是陆平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参观故居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为使故居更具影响力,该村领导组织人员融入前来参观者之中,寓接待、讲解于一体,村总支书记袁伯军常常既是接待员又是解说员。还组织本村志愿者和青少年学生定期在故居内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这些红色活动的开展,鼓舞着陆平人不断发扬光大。

致力发展村级经济,增强村民获得感

陆平村有山有水有丘陵,以农业为主。多年来,由于经济来源较为单一,村级可分配收入不足,严重制约着陆平村经济发展。近年来,该村在上级政策优惠和指导下,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广交朋友、拓宽渠道,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引进创办3家私营企业,总投资达到4800多万元;另一方面,依托原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经营产业化、产品特色化的思路,以紫云生态园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示范区。调整承包土地,拓展“陆林桃”种植基地,适度规模集约种植。将闲散的土地统一流转到有技术、销路,懂市场、经营的大户手中,从事高品质、高产出的新型合作化农场,既保障农户的流转收益,又解决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依托“花木村”的特色,成立“宜兴市绿林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致富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使村级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规道。2019年,陆平村村级收入达4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

这些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已成为增加村级收人,推动村级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该村工业应税销售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应税销售突破5亿元。

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高村民幸福感

该村采取“向上争取、自身挤压”的办法筹措资金为村民办实事。2018年对村辖区范围内的紫云路1500米消防通道、敬香庵村道800米、农田机耕路600米浇注水泥路,为山林防火出行、农机下田耕作等提供交通便利。

对林家南河沿线3个自然村庄的水体进行整治。南河河道全长600米,水域面积10000平方米,原河道两侧杂草丛生、家禽散养管理混乱。由于常年淤积、垃圾乱倒、生活污水直排,造成河道变窄、河床抬高、水体变浑变臭,已属于黑臭水体。为了彻底改变河道的水质及周边环境,对三个自然村182户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纳管、集中收集,并采用MBR一体化处理+立体生态岛处理系统。排水采用植物沉淀塘S形过滤,新建泵站1座,改造灌溉水渠300米,村道从原路面3米拓宽到5米。清理河道淤泥10000方,使用木桩护岸800米,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约10000平方米。岸坡整治采用修建缓坡、草坪和灌木固土,园路碎石滤水沟等,改变面源雨水直冲河道,河道两岸绿化面积8500平方米,从原来的黑臭水质变成目前的Ⅱ类水质。

为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生活,该村新建了600平方米的标准篮球场,并配套了一系列健身器材,还利用原老村部设立农家书屋。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医疗服务站等一批公共设施投入使用,村民生活得到全方位的改善,村民的幸福感随之得到提升。这一系列的惠民措施不仅深得民心,而且也凝聚了民力,为陆平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障惠民政策落地,提升村民安全感

该村始终抓好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地”工作,及时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全村村民连续6年医保参保率达100%,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的生活均得到妥善的安排和保障。对138560周岁以上的老人,村集体每年投入近7万元落实老年村民意外保险参保工作,让老年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对本村35户医疗费用额度超3万元的家庭,开放慈善救助申报,为村民申请慈善救助6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减轻生活负担。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盛行,村两委人员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及时对全村11个自然村进行摸排、统计、调查,特别重视外来人口流动调查,做到全村不留死角。对一户一企都“过堂”,全村共摸排外来人口67户、321人(其中在村过春节2247人,回老家过春节55274人)。同时根据新街街道指挥部的反馈信息,及时对4名从武汉来村人员,按要求进行居家隔离14天。随着疫情时间长、任务重,发动全村46名党员(其中新党员8名)、网格员15名、自然村信息员26名、志愿者212名,做到在全村范围内利用宣传标语、公开信、小音响宣传全覆盖。共设立防控联控固定卡口4个,封堵其他通道口15个。村主要领导身先士卒,亲自带班24小时在本村主要卡口值守,查询村民进出、摸清外来人员来村等情况,在一线掌握实情,遇到异常,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村民安全。

而今的陆平村,既富古村风韵,又拥现代文明;既强物质文明,又健精神文明;环境不断改善,村民幸福安康。村领导把继承祖辈的光荣传统,已融化为使命与担当,带领村民砥砺奋进,奔赴小康,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此文刊于《党员之音》2021年第二期

作者:傅福堂系宜兴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陆平村志》主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平村村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年故里生机勃发

陆平村,原名陆林,是一个古老的农村集镇,以盛产“陆林桃”而闻名遐迩。村民自古以来耕读传家、行侠壮义、忠诚正直。陆平村近代名人辈出,著名的有潘氏三杰: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潘梓年、中国“心理学之父”潘菽,著名社会活动家傅学文等。陆平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1927年宜兴农民秋收起义的发源地之一。

古村陆平境内文物遗存众多。著名的有骆驼墩遗址、紫云山华表等。最著名的是有7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骆驼墩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为2002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自民国初设乡至1956年,陆平村一直是紫云乡政府所在地。1991年,陆平村被无锡市授予“无锡市名村”的称号。

时光荏苒。进入新时代的“陆平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发扬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不断创新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去改变家乡面貌,用心血和汗水、毅力和智慧正在打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乡村。用全新的陆平告慰英灵。

了解陆平村的人,至今一定还清晰的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陆平村是个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纯农业村。进入新世纪以来,陆平村利用与林家桥村、夏姜村、霞墅村合并的契机,依托原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经营产业化、产品特色化的思路,以紫云生态园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示范区。特别是近几年来,该村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广交朋友、拓宽渠道,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引进创办3个私营企业,总投资达到4800多万元,全村的企业后劲投入达5000多万元。这些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已经成为增加村级收入、推动村级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该村工业应税销售呈现明显增长趋势,2016年全村实现工业应税销售近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依托“花木村”的特色,成立了宜兴市绿林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致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村级经济不断壮大的基础上,近年来,陆平村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上,让老百姓能享受到****的实惠。为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民安康宜居的美好家园,该村加大对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先后投入资金近260多万元,对全村的道路实施铺浇,铺浇面积达40000多平方米,使全村的所有主干道路,包括各自然村内的村民便道,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入资金106万元,使全村1376户农户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成立了垃圾清运、河道清理两支队伍,并对村主干道路拓宽绿化,改变了路段狭窄、无绿化的面貌。同时对夏姜自然村“黄东滨”污水塘污水潭进行彻底改造,对区域内的河道进行清理,杜绝漂浮物,清理淤泥50000余立方米。建造公共厕所和固定式垃圾中转点,有效处理村民的生活垃圾……

现在,人们沿着陆平村平坦的水泥村道缓缓前行,就能领略到这里的美丽风光。昔日杂草丛生、河水浑浊的“黄东浜”,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优美“画卷”:河水清澈见底,粼粼波光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草坪绿油油,微风吹来能闻到草木的清香。

为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生活,陆平村又新建了约600平方的标准篮球场以及配套健身器材,并由村妇联牵头、村委出资,在陆平篮球场、夏姜老年人协会的场地配置两套音响设施,用于村民跳广场舞。还利用原林家老村部的老房子设立了农家书屋,为村民汲取文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一系列的惠民举措不仅深得民心,而且也凝聚了民力。这为陆平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如今的陆平村,山明水秀、茶林茂盛、瓜果飘香、农业兴旺、群众安居乐业。正如《陆平村村歌》中唱的那样:“七千年文化的结晶在地下徜徉,青山拥抱的桃林里透出无限春光,和谐团结中建成了美丽的村庄!”(《走进陶都新农村》)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