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区文化
【楹联文化进社区】漫谈楹联(一)

发布时间:2019/7/3 | 作者: | 文章来源:
【编者按】
    楹联,亦称“楹帖”、“对子”、“对联”。书法艺术的一种幅式。由上、下联组合,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为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涵,江苏省楹联研究会、江苏省社区发展协会联合开展了“楹联文化进社区”活动,并于2018年11月30日在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仪式上’,
    省民政厅相关领导为三家试点社区授牌,并邀请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江苏楹联》主编谷万祥先生现场做了一堂楹联知识讲座。
    为更好的普及楹联知识,有力促进“楹联文化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江苏社区网特邀谷万祥先生撰写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漫谈楹联(一)
    南京鼓楼大钟亭有一副楹联,书法挺好,上联:西北东南天象当楚尾吴头;下联:左右中间地势接龙蟠虎踞。略懂对子的人一看便知它是副错联,应当说不是联。主要是平仄失对、上下不分。看一副联有无问题,先看看联尾两个字就不用再看了。对联基本规则之一,上联尾字(该联的“头”)必须是仄声字(按现代汉语应第三或第四声),下联尾字(该联的“踞”)必须是平声字(现代汉语中的第一或二声),而此联连最起码的规矩都不通。若勉强说它悬挂反了,那还有个落款的对错。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给城南的“南京院子”题写了大门联,虽然先生是学者、散文大家,然而于对联创作尚还有一只脚在门外。那副联出了个“秦淮河”三平尾的楹联大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文学家未必就是楹联家,楹联有它自己的独特内涵。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楹联,也叫对联、对子,原指张贴或镌刻在楹柱上的对联,即题于楹柱之联。后来泛指各类对联,成为对联的雅称。如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等等,都可统称楹联。楹联字数无定规,可长可短,但上下联须相等。最短的可只一个字,如“墨”—— “泉”,这副联虽短到极致,却表达得完美:上联由“黑”(颜色)、加“土”(五行之一);下联则由“白”加“水”,词性与上联完全对品,意境也深邃。说长的,第一长联当数清四川才子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全联长达1612字。旧时对楹联的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其实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旧体诗词律诗的颔联、颈联就有这个要求。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规范文本《联律通则》,最提纲挈领的一句话就是“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里笔者先说几个流传的小故事,让大家提提兴趣,同时也可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明代,福建莆田才子戴大宾自幼聪慧,一次某权贵出联考他,出句曰:月圆;小戴略一思索,当即对道:风扁。权贵讥之:风看不见摸不着,你岂能说它是“扁”的?小戴回击:见缝就钻,不是扁的怎行?直把对方奚落得无地自容。这上下联中的“月”“风”,就同属名词,且平仄协调,“月”是仄声,“风”是平声,“圆”与“扁”也同样相对应。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幼年调皮,有次凭机智让他的老师出了洋相:小纪正玩一只小鸟,私塾上课时间到了,他便把鸟儿藏起在砖墙的空隙里。老师(旧称先生,姓石)看到了小纪的举动,生气地用墙砖把小鸟挤死,并就此出个上联难他,联曰: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粗毛野兽石先生!这下联竟与上联字字对仗,词性、平仄完全合拍,更妙的是在自然流畅的语句中“骂”了“石先生”。
 
    妙联征对(1) 脚踩油门,采购时鲜来众彩; 注:众彩,即“众彩物流中心”。此出句机关在三个同音异义字。要求对句也相对应。欢迎对下联。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