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上海市杨浦区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

发布时间:2018/12/22 | 作者: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翔殷路491弄小区,一片闲置多年的绿地近日变身为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象亲子乐园”。六个功能区内,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嬉戏打闹,笑声不断,久违的热闹让这座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小区在这个冬日重新焕发生气。这样的改变,出自于专业设计师之手。借助区域内同济大学及众多设计单位集聚的优势,将专业设计力量引入老旧小区改造和更新,已成为上海市杨浦区的一股风潮。

1月11日,12名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正式被聘任为杨浦区社区规划师。未来3年,他们将扎根各自负责的社区,全过程指导公共空间微更新、“里子工程”、睦邻家园等社区更新项目。12个街镇12名社区规划师,“社区规划师制度”将成为杨浦社区建设的常态化机制。

让闲置绿地变身亲子乐园

翔殷路491弄住宅小区建于1993年,小区北侧有一片闲置绿地,乔木众多,日照较少,使用率很低。去年3月,杨浦区规土局将该绿地改造项目推荐为“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试点项目,设计师潘彦芹团队设计的“大象亲子乐园”方案最终入选,经过近一年建设终于面世。

“初次到这个社区,我们就发现小区周边有3所学校,小区内儿童很多,却缺乏活动场所。”潘彦芹说,亲子乐园充分考虑了绿地的场地特征,以日照分析作为场地布局的依据,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将空间划分为入口区、幼龄儿童游戏区、大龄儿童游戏区、亲子生态种植园、家长停留休憩区、垃圾分类科普区六个区域。划分区域后,场地呈现一个大象的形状。

“做社区项目和以往做开发商项目不同,要满足居民的多元诉求。”考虑到幼儿家长的需要,设计团队对休息场所进行了细致设计,同时对绿地旁边的垃圾箱房布局进行了改造,重新设计屋檐形状,改变气流方向,改善亲子乐园的空气质量。为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设计团队亲自参与到施工中。设计师在活动场上为新建的滑梯绑上彩色爬网时,不少居民自发地围过来帮忙,“你们把这个活动场设计得这么好,我们一定好好珍惜。”

一对一全过程指导更新项目

上海市中心城区内还有很多这样的老旧小区,其社区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因年代久远日益衰败,失去承载社区公共活动的功能。城市改造不能只着眼于大拆大建,细节的微更新更能让老小区提升品质。为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杨浦通过调研走访问计于民,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让每位社区规划师与一个街道(镇)结对,为社区更新工作提供长期跟踪指导和咨询,全过程参与到更新项目的各个阶段。

多年来,杨浦区内高校的科研力量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同济大学有不少设计团队为社区更新作出了贡献。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刘悦来团队,多年来在上海9个区完成了29个城市微更新项目,其中大部分在杨浦区。他表示,设计不仅是完成一个物质空间的布置,更要如一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子”,激发各方力量参与到社区营造中来。

社区规划师受聘后,将定期与所结对的街道(镇)沟通,对辖区内亟待改善的老旧小区内部公共空间、街角街边、慢行系统等进行全面摸排和分析,选取可实施的更新项目。社区规划师选取和聘任采取自愿报名和筛选相结合的方式,聘期为3年(2018年—2020年)。

设计为社区生活注入活力

杨浦有12个街镇,每个社区的环境各不相同,社区规划师按照自身专业和研究领域分配到不同的社区当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红军主要研究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生,这次他被分配到了定海路街道。“定海路街道有很多历史建筑和具历史感的社区环境,城市更新不但要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同时要活化利用。”王红军说,从专业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学科和社区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建筑学专业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让城市规划师回到社区中,通过专业介入,让社区生活重新焕发活力。参与社区更新也会给建筑规划学科带来新的视角。”

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曾带领学生团队完成过许多城市更新项目。他说,杨浦在全市创新出台“社区规划师制度”,让原来相对分散的城市更新项目往制度化方向发展,有了制度保障,项目的申报、设计、决策过程都会更加顺畅。

过去是带学生做项目,未来是带居民进行微更新。在接受聘任以后,徐磊青的第一步将会深入其所负责的平凉路街道,调研社区的人口构成等情况,找到能够提升居民品质生活的项目,让居民一起参与进来。他指出,社区更新最终要形成一种效益,达到居住环境、就业环境、经商环境、文化环境的全面提升。(黄尖尖

原标题:杨浦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12个街镇聘任12名社区规划师长期提供指导 将专业设计力量引入社区微更新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