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政权
海门市以“1234”工作法为内涵厚植基层群众自治基础

发布时间:2020/5/9 | 作者: | 文章来源:

      近年来,海门市积极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新路径,充分发挥村民小组自治作用,打通乡村治理最后100米,2019年12月海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海门在村民小组自治中融入1个红色基因、建立2项议事机制、明确3大职责内涵、推行4种微治形式,形成了村民小组自治“1234”工作法,有效丰富了乡村治理的自治形式和内涵。


一、融入一个红色基因

      在全市8031个村民小组中建立党小组,通过党建引领,融入乡村治理末梢环节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中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织密组织网络,在村党总支(党委)领导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党小组,党小组长一般由村民小组长担任,对村民小组内党员少于3名或村民小组长不是党员的,和临近小组跨组设立党小组。目前,全市共设立村民小组党小组8003个,其中跨组党小组28个,实现村民小组党小组全覆盖。发挥党小组作用,依托党员中心户(或村民小组长)建“365党建服务点”,创设村民小组党群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把党的组织细胞延伸到群众末梢,把村一级事项延伸到村民小组,真正形成党小组“10分钟服务圈”。在海门市村民小组自治工作成效较为突出的四甲镇,镇党委书记冯斌深有感触:党小组引领村民小组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村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得更透彻,同党和政府的心更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二、建立两项议事机制

      在村民小组层面建立议事机制提高村民自治效率和直接受众面,在村级层面建立议事机制提高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水平和村民小组直接参与度。
      一是建立村民小组议事会,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有效破解村民小组长过多扮演村委会传声筒角色,村民小组自治作用难于发挥这一困境,海门市在村民小组设立村民小组议事会,议事会议事长由村民小组长担任,成员由村民推荐或选举产生,议事会一般不超过5人。议事会代表本组村民对集体组织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开展议事协商,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村民小组议事会在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党小组监督和村委会指导下开展工作,议事会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村民小组自治碎片化现象,形成合力,搭建起村民小组共商共享共治的良好平台。
      二是建立村民自治理事会,提高村民议事、理事、管事水平。按照主体多元、各方平等的原则,在村级层面组建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机构——村民自治理事会。理事会常任理事一般不超过7人,其中理事长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常任理事成员由村党组织代表、村委会代表、村民小组议事长代表、群众代表组成;非常任理事一般不超过3人,由涉及事项村民小组议事长、利益相关方及专业人士组成。理事会对村公共事务开展协商议事,实现民主管理和监督,由于村民小组议事长的直接参与,提高了村民小组自治层面和话语程度,形成了村、组自治良性互动局面。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改变村容村貌,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倡导文明新风,遵守村规民约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明确三大职责内涵

      推进村民小组自治,村民小组长是关键。海门市注重村民小组长队伍推选、培养,建立健全薪酬补助机制,明确基本职责,提高村民小组长队伍服务群众成效,在基层自治中,村民小组长主要发挥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当好矛盾调解的“老娘舅”。村民小组长在本组土生土长,绝大部分是党员并且具有一定的威望,对组内每家每户都知根知底,与许多村民还存在族缘关系。海门市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中这一“老娘舅”的作用,村民小组长及其党小组成员第一时间掌握邻里纠纷、家庭内部纠纷和利益诉求,第一时间进行矛盾纠纷调解、化解和上报,夯实了最基层基础作用。海门市余东镇新河村37组村民小组长张霞走访获悉该组部分群众因对国家电网建设项目征地搬迁不满扬言越级上访后,第一时间了解稳控并上报村、镇,镇、村得以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会商并完善搬迁政策,与村民及时进行座谈沟通、政策解释,政府的迅速回应最终取得了这部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当好平安稳定的“守护员”。将村民小组长服务管理与社区警务融合互通,搭建“一组一员、一组多群、联勤协作”的村民平安网格体系。发挥村民小组长日常巡查“守护员”作用,开展服务宣教联动、基础信息联采、特殊群体联管、矛盾纠纷联调、社区平安联建的“五联”协作工作,将户籍业务延伸到村民小组,将群防群治活动开展到村民小组。海门市三星镇召良村村民小组长刘天意在入户巡查中发现三名形迹可疑的外籍人员,立即联系社区民警并将情况汇报至三星镇政府,经查该三名外籍人员中一名为非法入境人员,其他两名为非法滞留人员,公安部门及时对这三人刑事拘留,对涉事出租方和用工方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三是当好农村群众的“服务员”。海门市有6类43项村级便民服务事项,推行群众事务村民小组长代理代办制度,建立群众诉求村民组长全程跟踪督办机制等,努力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全市村民小组长主动上门提供或协助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45.2万余人次。四甲镇合兴村2组村民小组长朱美萍走访中得知组员黄某有一份委托书协议需要居委会做见证,但黄某常年瘫痪,朱美萍考虑到黄某的特殊情况,向村委会汇报后决定上门进行现场办公,黄某的见证事宜得以迅速、便捷办妥。


四、推行四种微治形式

      通过培育“微组织”、建立“微信群”、推行“微服务”、打造“微文化”,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形式。
      一是培育“微组织”,让自治更精准。海门市把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深耕村民小组自治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市共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9600多家,其中以村民小组议事会备案成立的社会微组织有8000余家,基本确保每个村民小组议事会有1个“微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涵盖环境保护、矛盾调解、关爱特殊群体等社区治理重点环节,“微组织”来源于群众,贴近群众、熟知群众,在了解和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建立“微信群”,让沟通零距离。充分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在村(社区)、村民小组(楼栋)普遍建立了“社区微信群”“小组(楼栋)微信群”,微信群的建立,搭建起村民和村民小组、村委会之间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沟通零距离,成为村民小组自治交流的有益补充。
      三是推行“微服务”,让关爱更贴心。村民小组自治,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关键,通过建立微信群实现“微服务”,对群里群众需要了解事项和困难问题做到即时答复;结合网格化管理,为村民提供现场便民服务、矛盾化解、治安防范、心理疏导、法治宣传等“微管理”;开展扶贫济困、关爱弱势群体活动,助力“微公益”,动员村组邻里参与爱心捐赠、帮扶,形成“一家有难,大家支援”的村民互助机制。
      四是打造“微文化”,让村民有归属。各村民小组汇聚村民智慧,提炼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村组文化,并通过 QQ 群、文化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增强村民归属感,目前已有“家文化”“善文化”“先贤文化”等特色村民小组文化阵地 50多个。充分利用村组已有资源,部分村组建立了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室、“四点半托管工作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增强邻里文化氛围。
      通过推行村民小组自治“1234”工作法,解决了农村基层党建队伍不强、村民小组作用弱化、治理能力薄弱等问题,完善了乡村治理结构,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基层基础。(黄超 茅雷明 吴齐兵)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