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泰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泰州
梅乡京韵浓

发布时间:2020/10/27 | 作者: | 文章来源:

走在泰州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总有京腔京韵飘进耳朵里。有时是音响里传出的,有时是戏迷们在唱。

或许因为泰州是梅兰芳的故乡,泰州人学戏唱戏的兴趣格外浓。

市区东城河边,有一段回廊,绿阴环抱,临街望河,虽身处闹市,却别有清静之致,是京剧戏迷票友聚会之地。每天下午,戏迷票友三三两两相继而来,胡琴自备,茶水自带,你来一段《醉酒》,他来一段《起解》。一板一眼,极其专注。有时也先后唱同一个段子,一比高下,酷似打擂。这时,免不了要相互“抬杠”。尽管如此,却没有红脸的,末了照样鼓掌、喝好。

泰山公园里也有个京剧角。起先,是几位票友晨锻之后在此吊吊嗓子。后来,唱的人便多了起来。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不少原来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老人、青年,只是在此听出了味道,上了瘾,便择了行当学唱起来。

一位老大妈告诉记者,她原来是在京剧角旁边的空地上练扇子舞的,抵不住    京胡琴音的诱惑,常来看热闹。有一次,在周围人的鼓励下,她开口唱了段样板戏,一曲《他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她说,当时有些词

记不起来,还生怕别人笑,可操琴的师傅和听众却没笑,反倒为她提词。由此,她信心大增。现在唱了一年,也能唱一二段梅派戏了。她说学唱京剧,人仿佛年轻了许多。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曾说:“泰州的观众忒灵,喝彩都在戏眼上。”泰州票友玩得深,钻得精,这倒是真的。上世纪50年代,被称为中国京剧胡琴“四霸天”的李慕良、赵济羹、卢文勤、马光和,有两位是泰州琴票。一个是梅兰芳的琴师、京剧音乐家卢文勤,一个是新疆京剧团首席琴师马光和。卢文勤年轻时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有一次,校方搞联欢,让同在该校读书的梅葆琛(梅兰芳之女)来一段。梅说,没琴师怎么唱?组织者想到卢文勤常在学生宿舍里拉京胡,就把他叫来了。一曲过后,葆琛深感其技艺不凡,便推荐给梅兰芳,专门为其操琴。而后,卢文勤成为有名的琴师。

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曾搞过两届京剧唱段卡拉OK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马秀珍、李萍都是泰州人。现在,泰州的京剧票界比起当年来,依然“高烧”不退。学京剧、唱京剧的人比过去多了不知多少。在市区工人文化宫一间活动室里,记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演唱,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合度到位。一打听,老人叫陈棣卿,原在一家企业当厂长,退休后才学唱京剧的,谁知越学越有劲头,玩上了瘾。他指着周围的几位老人说,以前他们都不会唱,现在耳濡目染,都成了“有资历”的票友。其中,还有位20来岁的小姑娘,学唱须生也有10来年的历史,在票界很有名气。另一位叫徐少萍的票友,是唱老旦的,曾在全省京剧演唱大赛上获过一等奖,被新加坡一家京剧社看中,已邀其到新加坡传授京剧去了。

近20年,泰州的京剧票界活动很多,有些已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市梅乡京剧票友戏迷联谊会的顾启炎介绍,泰州京剧票友活动频繁,除了这里有一定的戏曲文化底蕴外,还有一批热心人关心群众性京剧活动。早在10多年前,老干部阎必发就四处奔走,筹集经费,组建了业余梅乡京剧团。让众多戏迷圆了多年的演出梦。后来,已故的原县级泰州市政协主席朱琏瑞曾亲任联谊会长,组织参加了多次票友活动。一些原泰州京剧团的退役演员参与票友活动,也使票友活动有了质的提高。眼下市京剧票友戏迷联谊会已下设6个分会,戏迷遍及四市二区的城乡。

泰州的京剧戏迷票友活动早已传遍海内外。近年来,全国一些重大的票界活动也都放在泰州举办。首届全国高校票友演唱大赛,吸引了包括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市的教授学者。首届“全国京剧票友万里行”把泰州作为会师祝捷的底站。梅葆玖、宋长荣、耿其昌、李世济等当代京剧名伶也都把到梅乡演出,会梅乡票友当作从艺的一件乐事。新加坡平社京剧团慕名来泰,与泰州票友多次联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孙毓敏在考察过泰州票界活动后曾说,泰州群众性的京剧活动十分活跃,参与者和欣赏者的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地级泰州市成立以后,我市在加紧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京剧的普及教育,一些中小学增设了京剧课,真正做到了京剧从娃娃抓起。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市京剧群众性活动也由自娱走向探索创新阶段。去年,在一次文艺活动中,记者曾看到过大浦小学学生演出的《天女散花》,声光歌舞美令人耳目一新,音乐也重新创作,纯正的梅派唱腔与柔美的舞姿形成了一幅富有现代审美情趣的风俗画,这与其后出现在上海舞台、受国内外专家盛誉的京剧音乐剧如出一辙。(唐婉欣 姚波)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