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实验
天宁区的社区营造逐渐形成标准化体系

发布时间:2023/8/24 | 作者: | 文章来源:
      今年夏天,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北环新村18栋—1楼道的居民们围绕“诸婆婆的幸福晚年生活”开了一场议事会。
      76岁的盲人诸婆婆,居住在2楼。楼上陈阿姨和她的丈夫29年如一日照顾着诸婆婆。近期,陈阿姨中风卧床自顾不暇。
      议事地点就在诸婆婆的家里。在议事会上,居民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派声音认为诸婆婆应该入住养老院,这样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照料;而另一派则主张成立邻居志愿服务队,轮流上门陪护,让她在家中度过幸福的晚年。
      诸婆婆舍不得邻居,渴望居家养老。居民们充分考虑到她的身心需求,最终决定联系养老服务机构为诸婆婆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同时邻居们也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并制定了轮流上门照料诸婆婆的具体安排。

营造“熟人社区”是第一步
      “我们的议事主题,慢慢从公共区域的环境建设向居民个体的生活关爱转变,这充分体现了居民自治的活力和潜力。”北环新村社区党委书记王海英说。
      这些变化在常工院社会学博士杨春华看来,是社区可持续营造开出的“一朵花”。此前,他成立的天宁区美益家社工服务中心在红梅街道已经实践多年。“社区营造的第一步,是把‘陌生人社区’变成‘熟人社区’。”
      虹景花园率先进行“熟人社区”有效探索。首先让社工熟悉居民,再想办法让居民相互熟悉起来。通过一系列的邻里互动活动发现一批“活跃居民”,又在“活跃居民”中发掘“能干居民”,变“社区主动”为“居民主动”,再从“居民主动”提升为“居民能动”。

调动“居民能动”是第二步
      据红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燕介绍,自2019年开始,街道启动社区营造的三年计划,第一步让居民熟悉起来,第二步让居民组织起来,第三步让居民参与进来。
      为了让居民参与进来,红梅街道推出了“十百千”计划,寻找居民中的“领头羊”。“十”是由街道聘请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指导每个社区培育十个社区自组织;“百”即在街道范围内继续培育百名以上社区能人,包括理发能人、急救能人、调解能人;“千”是指以培育的百名社区能人为主体,精准服务千名以上居民群众,包括为千名老人开展智能手机培训,为千名老人、残疾人开展理发志愿服务,为千名行动不便的特殊居民进行帮办代办等。
      在这个基础上,红梅街道推出了楼道—楼栋—小区—社区“四级议事体系”,给了“能干居民”一个“能动”大舞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居民推出来成为各级议事代表。

打造“三度空间”是第三步
      “楼道灯坏了怎么办?楼道议事会上议一议。楼栋周边需不需要增加休闲设施?楼栋议事会上议一议。小区里的违章搭建要拆除吗?小区议事会上议一议。”周燕说,小区内部问题,这三级议事会就能解决,遇到需要政府部门来解决的事,就需要社区议事会了。
      “社区治理谁来治、怎么治?怎么治了有效果,让居民满意?红梅街道的‘四级议事体系’解决了社区治理的核心动力问题,它不是解决一件事情,而是发挥居民的自治力量持续地解决居民身边的问题。”天宁区民政局副局长刘惠萍说,这一做法目前在全省都是领先的。
      如果说,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熟悉度、参与度、活跃度是社区营造1.0版本的“三度空间”,那么,居民能动度、部门关注度、问题解决度就是杨春华期盼的2.0版本的“三度空间”。而红梅街道在社区营造逐渐形成标准化体系的过程中,还在持续创新。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